三十年前的今天,1993年4月4日,首屆中國普洱茶葉節和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簡稱“一節兩會”)在思茅(現普洱)舉行。
三十年后,我們驚奇地發現,這是普洱茶復興路上一個不能忘卻的里程碑式的壯舉!耙还潈蓵钡牟邉澱吆椭鲗д,時任思茅地委書記、組委會主任李師程是普洱茶復興路上的主推手和守望者。
李師程書記在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簡稱“兩會”)開幕式上講了一段今天讀了讓我們刮目相看的講話。他講道:“‘兩會’的召開,已把聞名中外的普洱茶從零散的簡略記述,進入到系統性、科學性的學術研究階段,這是一個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一大飛躍和升華,它將在中國茶史和世界茶史上寫下嶄新的一頁,并將對我區的經濟發展及對普洱茶文化、中華茶文化和世界茶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其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是重大的。為此做出貢獻的諸位中外專家學者及其論文,也將載入思茅地區普洱茶鄉和中華茶文化的史冊。這是前無古人的創舉,值得共同慶賀”,這個講話具有前瞻性和昭示性。
當時我擔任鎮沅縣縣長,因為在省政府辦公廳工作過,更方便協調省級部門,就被組委會抽調到大會做聯絡和服務工作,故有幸聆聽了李師程書記的講話,但在當時我和許多參會者一樣,沒有充分認識到他這一講話的分量和價值。

普洱茶的復興得力于改革開放。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時任云南省委書記普朝柱把煙、茶、糖作為云南富民、富縣的特色支柱產業重點打造,并用打破體制機制的“三結合一體化”的改革路子來力推。當時思茅地區被列為茶產業布局第一重點。
為了更好地實施好茶產業振興這一重點戰略,普朝柱書記把他的愛將昆明市委副書記、易武茶葉世家后代李師程派到思茅擔任地委書記,李師程書記和時任專員潘政揚等地縣領導重點抓了牛洛河,板山,營盤山等50萬畝茶山基地建設。
然而,由于當時茶產業結構上絕大部分只生產青毛茶,少量生產出口紅茶,茶葉單價在全國都是較低的,形成增長不增收的局面。李師程書記通過與海內外專家座談和大量市場調研發現,傳統普洱茶在中國港臺,在海外華人圈中有較廣的流行,沿海也開始跟著時興起來,價格是青毛茶的好幾倍。普洱茶進入民國以后,由于在內戰、外敵入侵、饑荒、天災人禍之下,普洱茶傳承發展陷入了沉寂,幾近銷聲匿跡。近百年來,香港茶商客觀上為普洱茶傳承立下了奇功。
李師程書記通過思茅地區文管所專家黃桂樞、地區外貿局副局長何仕華等熱心于復興普洱茶的行家,與海內外茶葉專家反復研討,排除各種阻力,在條件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大膽拍板,提出并舉辦“一會兩節”,這是敢想敢為,難度非同一般的創新性壯舉。
在參會過程中,至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件事。一件是黃桂樞先生我們與省政府辦公廳和省外辦等部門協調七個國家和地區專家來思茅開會時,有相關辦事的同志講,外事無小事,許多事要到國家層面審批,省里都定不了,另外思茅接待條件差,這樣的活動,省里辦都很艱難,你們思茅人在無量山和哀牢山上膽子真大。當時從昆明到思茅要坐兩天的車,整個思茅只有兩部能打國際電話的機子,地區賓館馬桶都是柳偉總經理臨時到昆明購買來臨時安裝上的。
第二件事是臺灣專家在臺上講到存放幾十年的普洱茶還能喝且別有一番滋味,當時臺下聽眾很詫異,有的小聲議論起來。臺灣專家就請服務員拿來開水和茶杯,現場泡起陳茶開喝給臺下人看。行署副專員周仲凱轉身對我講:“國相縣長,坐在前面就屬你年輕,你給敢去嘗嘗?”我上臺接過裝有陳年普洱茶的杯子后,不敢大口喝,但喝得太少又會讓大家失望,自己面子上也過不去,于是鼓起勇氣喝了半杯。李師程書記和周仲凱副專員都齊聲問我:“感覺怎么樣?”我說,倒還沒有什么怪味,就是感到滑滑的,心里有點起毛,引得臺下人哄堂大笑。周副專員很關注我喝后肚子的反應,晚上和第二天都問我拉肚子沒有,我說沒有拉,他說你年輕抵得住,要像我這樣的老倌早就怕不行了。此事后來被一位省里重要領導戲說成我是大陸第一個喝古董茶的縣長,也因此,在批準我作為在職人員接任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會會長時,作為特批的一個小理由。當然,另外一個大一點的理由是李師程書記指示我作為鎮沅縣長要把千家寨野生古樹茶林尋找作為一個重點,我和副縣長馬春華具體操辦。巡查認證過程中,因為千家寨地處哀牢山深處,路途艱險、陡峭,專家是請當地苦聰人編了土轎子抬上去,路途中螞蟥非常多,有些螞蟥還會飛。
第三件事是這次會議達成一個共識,也是最重要成果之一,黃桂樞、何仕華還有張順高等專家在會上提供了大量證據材料,他們以鎮沅千家寨發現2700年野生古樹茶林和思茅地區景谷縣考古發現5000萬到6000萬年前茶葉化石為依據,提出世界茶源是中國云南的思茅,而不是印度。在這些比較充分的材料面前,到會專家進一步認同世界茶源在思茅的說法。

古樹茶保護國際研討會召開后,原來一些地方把古樹茶林當作低產茶園改造情況停止了。瀾滄縣原來決定要改造景邁山古茶園的事項,李師程書記得知后,專門請縣長來說明情況,我們今天景邁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也才有可能。鎮沅縣老烏山古茶園改造也停了下來。
普洱茶為什么比其它種類茶更有獨特價值和魅力呢?這與李師程書記作為學物理的老牌大學生,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思維有關。李師程多次與省里茶葉專家請教,并安排經費進行較系統的深入研究。普洱茶的制作原料最合適是大葉種茶,其內在含量特殊,且它適宜生長在北回歸線附近,這一區域低緯度高海拔,早晚溫差大。普洱茶比其它茶葉更適宜長期儲存,茶樹能有幾百年上千年成活,這是因為大葉種茶品種及它所在的環境決定的。普洱茶越陳越香,古樹茶幾百上千年的樹齡所特有的特質,是普洱茶優于其它類型茶的根本所在,這里最主要是時光給茶內在品質帶來的變化,形成了獨有的豐富性和特殊性,后期發酵(自然陳化)是普洱茶制程的最重要的一環。我們今天普洱茶三條線路,即以轉化為主要內容的年份茶,以年輪為基礎的古樹茶,以橫拼豎拼奇妙組合為特點的拼配茶,都是以時光轉化為基礎的。這都是建立在對普洱茶深入研究之上的,李師程書記抓住了這個牛鼻子。
李師程書記還把普洱茶與云南少數民族關系作為一個特殊課題進行研究,先后發掘了布朗、拉祜,哈尼、傣、佤、彝、基諾、德昂、白等民族在種茶、制茶、藏茶、泡茶、飲茶等方面的習俗,從更深層次,更豐富的緯度挖掘普洱茶豐富內涵。我到思茅市任書記后,李師程書記支持我們利用股份合作制思路整合思茅市茶葉資源,組建按現代企業制度運作的龍生茶葉大集團,并讓我們從勐海茶廠引進傳統普洱茶制作骨干,加大傳統普洱茶生產力份額。還積極支持我們與世界茶產業先進企業主臺灣天福集團李瑞河合作,引進茶系列產品生產,培育茶館文化。
2005年李師程書記作為云南省政協文史委主任,以戰略眼光與中國國際茶文化交流協會積極對接,在云南省率先成立省級茶文化研究機構,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會,并擔任會長。他組織專家并親自帶領編寫《云茶大典》,把歷史上的和現實中的云南茶葉進行第一次系統梳理,他還以家鄉勐臘易武為示范點,規劃推動了茶馬第一古鎮易武的保護和開發,同時還規劃推動昆明民族茶文化大觀園的建設。
進入新時代后,李師程會長與時俱進,他帶領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會認真學習“習總書記關于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一系列指示”,把茶與民生結合、茶業推動鄉村振興作為兩個重點。他敏銳指出,云南是茶葉大省,鄉村振興茶業是一個關鍵,茶興即鄉村興,茶衰即鄉村衰。他指出,在新時代茶業振興要與時俱進,要做到“五化”,即原料規;、生產體系化、管理數字化、技術智能化、質量標準化。這是作為普洱茶復興主要推手和守望者,給我們在新時代復興普洱茶之路上的一個鄭重交待。
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會
會長 陶國相
2023年4月4日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