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云南新聞10月28日電(潘月)記者28日從云南省文化館獲悉,其作品《曉松美食日記》從近6萬部世界各地的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2023年第五屆“第三只眼看中國”國際短視頻大賽《食見中國,吃遍全球》單元一等獎。

“第三只眼看中國”短視頻品牌由中國外文局創辦于2018年,并于2019年舉辦首屆國際短視頻大賽,長期面向中外創作者團隊、外籍主播、自媒體團隊與個人,征集多語種、多形態的中國主題短視頻,展現外國人觀察中國的獨特視角。
本屆國際短視頻大賽由中國外文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共征集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各類短視頻作品57865部。經國內外影視、國際傳播、互聯網領域26位專業評委進行三輪評審,最終評選出90余部獲獎作品,包括36部單元獎作品、7部單項獎作品、1部評委會大獎作品,50余部優秀作品。頒獎典禮系列活動于10月25日在河南鄭州舉行。
其中,云南省文化館(云南公共文化云)作品《曉松美食日記》獲《食見中國,吃遍全球》單元一等獎。該片記錄了生活在大理蒼山腳下嶓曲村的法國人曉松在大理生活十年后與朋友歡聚紀念的一餐。曉松會說6國語言,在亞洲做過20年記者、攝影師,當過3次戰地記者,在大理居住的十年間,他與當地人交朋友,用蒼山上的野菜為食材制作融合菜系,這種有趣的生活方式為世界各地人們欣賞大理提供了“第三只眼”的視野。

云南省文化館數字文化中心主任王凡在25日舉行的大賽系列活動之一“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故事講述”創享會上說,《曉松美食日記》提供了人與世界相處的另一種方式:嘗嘗它。這種品嘗立足于尊重并正視文化的差異性,但這種差異性并不是相斥的,相反是相互吸引的。就像曉松的“融合菜”一樣,云南十八怪里的乳扇可以變成調味的Cheese(芝士),在當地只有一種吃法的山野菜,在曉松的餐桌上可以變成烙餅。因為有了這樣的尊重與互融,身旁陪伴著相同趣味的伙伴,故鄉的月和大理的月便是同一輪月。
創享會上,專家對《曉松美食日記》進行了點評,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衛星表示,美食類視頻通過“他者”視角挖掘主題,是打破慣性思維的有益嘗試,對人類相互促進、相互理解、相互形成共識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完)